因地制宜种油茶 他让“柴火树”变成“摇钱树”
作为现场仅有的两名发言人之一,21日,61岁的王友国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作了题为《科技扶贫让“柴火树”变成“摇钱树”》的主题发言。退休前在重庆市种畜场工作的王友国,54岁时来到离重庆主城区500多公里的酉阳,一干就是7年,硬把村民用来当柴烧的油茶树,变成了年亩产值3200元以上的“摇钱树”。
没想到 农民对油茶种植项目没信心
2013年,54岁的王友国,作为重庆市市级科技特派员来到酉阳。王友国还记得,那是3月的一天,早上七点钟就从主城区出发,直到下午4点才到酉阳五福镇大河村。“大河村离酉阳县城有105公里,路不好走。”
让王友国没想到的是,在自己考察一番、确定将油茶树作为产业来发展时,村民根本没兴趣。“他们没有看到效果,说油茶树原来也栽过,但没见到效果。”
“第一步就是要让农民相信我们,让他们恢复信心。”王友国说,大河村的土地是微酸高富硒土壤,特别适宜油茶树生长,“仅仅是野生老茶树就有4000多亩,但村民都拿来当柴烧。我有信心让油茶树产生经济价值。”在农业部门干了几十年的王友国告诉记者。
想办法 找公司跟农民签“保底”订单
王友国知道,要让农民有信心,就得给他们保证。
于是,在和农民做思想工作的同时,王友国找到重庆五福盈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给公司领导说,和农民签订单合同,以每斤1.5元的保底价格收购。如果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就以市场价收购。”公司同意了,但真金白银的钱,“还差”。除了贷款买房,从没找人借过钱的王友国,不得不以担保人的身份,以公司名义贷款、借款。
1958年出生在山区农村,有过物质相对匮乏体验的王友国,“帮农民提高生活水平”是他从小的梦想,所以在高考时,他选择了农学专业,最后也如愿成为重庆市种畜场的一名农业推广研究员。“说白了,我就是想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让农民脱贫,有钱赚。”王友国说。
借到钱,和农民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王友国的身份又回到了农业推广研究员上来。他找来专家,一起在田间地头研究油茶树的品种、栽植和管理方法。自己学会后,他又和村干部一起,逐一培训农民。细到油茶怎么栽、何时施肥,各种肥施多少。每个月有20天在田间地头的他,足足晒黑了几个色号。
在王友国的努力下,引进的长林系等17个油茶品种,通过技术攻关和试点,已有5个品种被审定为重庆市地方品种。村民砍来当柴烧的“柴火树”变成了年亩产茶油40公斤、年亩产值3200元以上的“摇钱树”。有了收入,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
再创业 让农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2015年,已经退休的王友国响应重庆市科技局等部门退休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科技创业号召,领办了重庆市五福盈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科技特派员转变为创业者,走上了创业扶贫之路。
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加强科研攻关,先后承担市级以上油茶类科研项目5项,取得科技成果3项、发明专利6项,注册“五福缘”“五福盈”“英棋”“依罗”等4个茶油商标,发展成为涵盖良种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公司。
公司还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油茶产业科普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吃过苦、受过累,最能理解农民需要什么,所以自己能够再创业,带领乡亲们富裕起来,让我觉得自己的创业是甜蜜的,自己的退休生活更有意义。”他说。
不仅如此,王友国还探索了以酉阳县天馆乡10000亩油茶为示范的“145”利润分红模式,即集体经济占10%、企业占40%、农民用土地入股占50%。
目前,公司在五福镇的15000余亩油茶已有8000余亩开始挂果,2018年收获茶果50万斤,2019年预计120万斤,全镇参与的1130户农户,有368户11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利益联结模式人均实现务工和分红收入10000元。
“看着乡亲们绽放的笑脸,我感到格外高兴,也为科技特派员这一光荣使命深感自豪。”